习近平科技梦碎 多名中共核武专家军工专家去世 2021年迄今27名两院院士去世 四年130名两院院士去世 完整名单揭秘 学者呼吁院士制度改革:院士老龄化 去利益化才是关键
习近平科技梦碎,多名中共核武专家军工专家去世。2021年迄今27名两院院士去世,四年130名两院院士去世,完整名单揭秘。学者呼吁院士制度改革:院士老龄化,去利益化才是关键……(点击阅读全文3900字)
中美大打科技战,习近平近年频提科技自主创新,要求解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问题。但资料显示,近四年已有130名两院院士去世。2021年迄今有27名院士去世,2020年有39名院士去世,2019年33名院士去世,2018年31名院士去世。
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荣誉讲席教授吴新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4日19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吴新智1928年6月2日生于安徽合肥,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
2021年迄今27名两院院士去世
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2021年截至12月5日已有27位两院院士逝世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终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中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沉忠厚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沉忠厚是中国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终年93岁。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去世,终年98岁。周毓麟是中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沉善炯在上海逝世,终年103岁。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终年97岁。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终年85岁。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终年91岁。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终年99岁。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终年95岁。
6月16日,工程院院士、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6月27日,工程院院士、中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6月29日,中科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薛禹群在上海逝世,终年90岁。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化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郭景坤在上海逝世,终年87岁。
8月25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
8月31日,中科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在武汉逝世,终年87岁。
9月22日,中科院院士、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黄宏嘉在上海逝世,终年97岁。
10月1日,中科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原总装备部第二十九试验训练基地副总工程师张涵信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10月4日,工程院院士、化学家、农药学家李正名在天津逝世,终年90岁。
10月5日,工程院院士、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叶可明在上海逝世,终年84岁。
10月7日,中科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陈文新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2月4日,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2020年39名院士去世
“燕铭时评”盘点,2020年有39名两院院士去世,平均一个月3至4名院士去世:
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去世。
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药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去世。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4人去世。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去世。
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化学家张干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去世。
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去世。
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5人先后去世。
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去世。
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陈定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着名生态学家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戴元本4人去世。
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刘若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专家张俐娜,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雷达技术领域着名科学家保铮,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建设奠基人文伏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5人去世。
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专家侯锋,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图与热力学专家金展鹏去世。
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材料专家李冠兴去世,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王玉普去世,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冯端去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原院长邹德慈离世。
四年逾百名两院院士去世
另据大陆媒体对近年来去世的两院院士统计,其中,2018年去世的两院院士共31人:袁承业、孙枢、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尧和、刘光鼎、李朝义、马瑾、洪朝生、闵乃本、陈创天、邓起东、程开甲、施教耐等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管德、何友声、戴复东、艾兴、吴德昌、李载平、刘伯里、刘彤华、林祥棣、王梦恕、徐德龙、李连达、侯芙生、谢世愣、彭司勋等1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去世的两院院士共33人:于敏、梁敬魁、金国章、王业宁、沉自尹、汤定元、孔祥复、李济生、查全性、卓仁禧、卢永根、陈家镛、章综、王补宣、张嗣瀛、曾融生、陈星弼、陆士新、田波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涂铭旌、高长青、阮雪榆、孙伟、容柏生、李恒德、宁滨、孙忠良、季国标、李玶、韩其为、胡亚美、孟执中、林宗虎等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上2020年39名院士去世,2021年迄今27名院士去世,四年来已有130名两院院士去世。
中国两院院士老龄化严重 学者呼吁院士制度改革
201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曾在科学网及《中国科学报》发表《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呼吁改革院士制度。
李侠根据两院官网的当时数据统计,两院院士的年龄主要集中在70至89岁之间, 40至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龄在70至79岁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佔四成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高达74.3岁。
李侠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据他统计,16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着作的平均年龄是50.1岁,而20世纪上半叶已经降到了34.9岁,相当于提前了15年。而在中国,绝大部份院士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李侠认为,38至45岁是一位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70岁之后就很难说有甚麽创造力了,更不可能与年轻人相比。
在李侠看来,院士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科学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的传统,导致青年学者迟迟不能出头;另一方面是当局的行政干预。
李侠呼吁,院士退出机制很重要,未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加大45~65岁之间的精英比例。元老院模式必须改革!科学不是怀旧的城堡,科学是一项需要未来也创造未来的事业!
熊丙奇:院士“老龄化” 去利益化才是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紧随李侠发文《熊丙奇:院士“老龄化”,去利益化才是关键》。
文章说,在国外,院士就是荣誉称号,当选者没有任何利益,包括在学术研究中,也和年轻学者一样平等竞争,有的甚至还要自己缴纳会费。而在中国,院士年龄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院士不只是学术荣誉称号,还与相关的利益挂钩。
这种利益挂钩,也是近年来院士评审、管理遭遇社会诟病之处,由于当选院士,不但是个人的荣誉,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院士所在机构的荣誉,以及未来获得的课题,在学术评审中的话语权,因此,在院士评审中,出现“公关”、“跑要”等不正常现象﹔当选院士后,院士有着特殊的学术权力,这制造了学术的不平等竞争,既影响学术创新,也导致学术风气不正,学术评价时不看能力,而看身份和资历,导致论资排辈盛行。或许,这才是院士“老龄化”的本质原因。
文章指出,院士利益化的问题,显然很难通过院士自律解决。在目前的院士评审、管理制度之下,要解决院士“老龄化”的问题,有必要推进院士去利益化的改革。就是因为学术利益源于院士在各种学术活动、评审、评奖中拥有的权力。去利益化,就是去除权力,让院士成为一种学术成就与荣誉的象征,可以终身制,但在学术资源和利益的佔有、分配上没有额外的特权。
只有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与各种利益脱钩,才能让院士称号发挥其激励学术创新的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
(编辑:燕铭时评;2021/12/5首发;2021/12/7更新)
《燕铭时评》版权声明:媒体、网站、自媒体引用《燕铭时评》独家消息、分析与评论,请务必注明来源;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摘抄《燕铭时评》文章完整内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