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实体城市正在收缩 东三省成重灾区 名单揭秘 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
中国30%实体城市正在收缩 东三省成重灾区 名单揭秘
——资源枯竭、经济低迷、人口老龄化 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
中共官方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承认80个行政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学者研究发现,中国近30%实体城市正在“收缩”,东三省城市成为重灾区;一线城市人口迁移也都呈现净流出态势。
“收缩型城市”多为资源枯竭性城市,伴随经济低迷与人口老龄化等危机。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调整城市政策。
*一线城市的人口迁移均呈现净流出态势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沉建光北京时间7月16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随着社交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4G手机的普及,近年来基于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口实时迁移的位置数据、以及移动通讯总量数据就人口迁移进行的大数据分析日益丰富,为精细和准确掌握人口流动基础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从总量来看,基于大数据观察到的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迁移情况如下:2018年一线城市的人口迁移均呈现净流出态势。2018年上海虽然人口净流入5.45万人,但近年来常住人口的变化已经非常小,2017年已出现了小幅人口净流出。同时,广州与深圳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亦在2018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一线城市除北京2018年常住人口减少16.5万以外,其他城市虽然人口净流入,但增速已经减缓。
*官方承认12.1%行政城市收缩
2019年4月份,中国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
文件出台以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其中大多引用了同一组数据:2007—2016年,中国660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经过调整后,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的城市。
在660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
“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äußermann H.and W.Siebel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2004年,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这一术语,并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两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
*中国近30%实体城市成为“收缩型”
2019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140期“鸿儒论道”中发表演讲。
根据龙瀛团队的研究,2000~2010年,将近1/3国土面积的人口在变少;中国650多个行政城市中,180个城市的人口是减少的态势。而从街道格局而言,900多个街道办事处人口都在变少。
在后续研究中,为了更精确地识别中国城市,龙瀛团队花了很多时间用遥感数据、滴滴数据回答中国有多少个实体城市和功能性城市。比如,行政上县城不属于城市,但实体上它肯定是属于城市,它有自己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政府大规模用地。运用这些数据,确认实体上中国有3000多个城市。
在3000多个实体城市中,2013~2016年的夜光数据显示,有900多个收缩城市,差不多占了30%。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利用两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后分析也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收缩。其中,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
*中国收缩城市的类别和特点
龙瀛在演讲中分析,人口流失的城市各有原因和特点,从类别上看,第一类收缩城市是资源枯竭型的,比如黑龙江的四大煤城,无一例外都属于收缩城市,人口在流失。
第二类是挨着大城市、本身没有那么发达的小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便利的增加,一部分的城市人口都流失去了大城市,这是一种城市收缩的原因。
还有一些工业转型的城市,也属于收缩城市的一类。
第四类是人为的收缩城市。从行政视角来识别时,城市分分合合有时也会造成土地或者数字上的收缩城市,这种在中国并不少见,因为空间在调整、边界在调整。另外,一些政策会加速城市收缩,比如2018年很多城市发生人才争夺,这加速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失。
和国际上相比,中国收缩城市有四个非常显着的特点:
1. 数量多。无论是行政城市还是实体城市范围来看,中国收缩城市的占比都达到了1/4~1/3,规模较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2. 程度小。虽然人口在流失,但流失的程度并没有那么多,一般少了5%、3%,最多可能在十年中少了8%。
3. 空间扩张的悖论。虽然每一个城市人口在变少,但它的土地开发、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无一例外都在增长。
4. 有经济增长的态势。原因是,收缩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效应:人口先是变少了,再过两年经济下滑,再过三年,物质空间开始出现衰败、萧条的场景。而最近,一部分行政城市的GDP已经出现了下滑,包括伊春、齐齐哈尔等,这可能可以初步证明收缩城市的滞后效应。
*22个城市“收缩” 16个城市集中在东三省
2019年4月,大陆研究人员吴林静与朱玫洁单纯以2014年-2017年间城区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发现666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呈现出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三年出现人口流失的城市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有6座、5座、5座。位于东三省的“收缩型城市”占比高达73%。
其中,有6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三年流失率超过10%。辽宁的新民、营口、开原三座城市流失率都超过了15%,甚至有的接近20%。
只有位于东三省的12座“收缩型城市”,同步伴随着人口密度连续三年下降。辽宁营口尤其突出,2014年-2017年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减少了约3884人,黑龙江佳木斯紧随其后,三年人口密度减少3047人/km2。
东三省的“收缩型城市”大多是资源枯竭性城市。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人口老龄化、营商环境差、过去经济体制综合的矛盾在东三省很是突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好多东北城市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但彼时南方沿海还是几十万的中小城市。
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资源型城市受到一波较大的冲击。加上人口从这些资源型城市向更利于创业与提高收入的地方转移,也就是人口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口外流、城市收缩,便在东北地区首先发生。
*收缩型城市普遍存在工资水平低和老龄化程度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从660个样本城市中发现,80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9个城市收缩幅度超过5%。吴康将80个城市分为结构性危机收缩,例如东莞、鞍山、台州、义乌等;大城市周边的收缩,例如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欠发达县级市收缩,例如汉中、天长、龙泉等;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例如二连浩特等。
收缩型城市有哪些特征?吴康表示,其一,人口减少;其二,第三产业占比低。
此外,收缩型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工资水平低和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根据中国五普、六普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收缩城市的城市化率往往比非收缩城市低10个百分点左右;非收缩城市的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缩城市3.37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工资是后者的1倍多。收缩城市老龄化程度也更高。
*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
通常认为城市收缩有人口和资本两个因素,目前考察城市收缩多运用人口要素测算,显得更为直观。但是更进一步而言,城市收缩如此被关注,就在于一些观点会认为资本维度的城市收缩将会必然随之而来,这可能意味着相当多的城市房地产贬值,城市固定投资开始缩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140期“鸿儒论道”中发表演讲的最后,呼吁住建部应该做中国所谓的鬼城、破败的空间摸底调查,明确到底有多少,农村有多少,镇里有多少,城市里有多少,破败程度又怎样,这个很重要。
龙瀛表示,做中国城市破败空间的调查很难——如果每个空间都是平房,开车一走过就知道有没有人;但如果是五层高的楼,你怎么知道哪个屋里有人,做调查的成本巨大。
龙瀛认为,更难的是拆除,涉及到拆不拆,这是价值观或者是城市政策上的判断,但就高楼的拆除,以及安置的成本都很高,这都是城市政策要考虑的。
(撰文:霍诚/燕铭时评)
——资源枯竭、经济低迷、人口老龄化 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
中共官方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承认80个行政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学者研究发现,中国近30%实体城市正在“收缩”,东三省城市成为重灾区;一线城市人口迁移也都呈现净流出态势。
“收缩型城市”多为资源枯竭性城市,伴随经济低迷与人口老龄化等危机。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调整城市政策。
*一线城市的人口迁移均呈现净流出态势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沉建光北京时间7月16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随着社交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4G手机的普及,近年来基于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口实时迁移的位置数据、以及移动通讯总量数据就人口迁移进行的大数据分析日益丰富,为精细和准确掌握人口流动基础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从总量来看,基于大数据观察到的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迁移情况如下:2018年一线城市的人口迁移均呈现净流出态势。2018年上海虽然人口净流入5.45万人,但近年来常住人口的变化已经非常小,2017年已出现了小幅人口净流出。同时,广州与深圳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亦在2018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一线城市除北京2018年常住人口减少16.5万以外,其他城市虽然人口净流入,但增速已经减缓。
*官方承认12.1%行政城市收缩
2019年4月份,中国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
文件出台以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其中大多引用了同一组数据:2007—2016年,中国660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经过调整后,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的城市。
在660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
“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äußermann H.and W.Siebel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2004年,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这一术语,并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两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
*中国近30%实体城市成为“收缩型”
2019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140期“鸿儒论道”中发表演讲。
根据龙瀛团队的研究,2000~2010年,将近1/3国土面积的人口在变少;中国650多个行政城市中,180个城市的人口是减少的态势。而从街道格局而言,900多个街道办事处人口都在变少。
在后续研究中,为了更精确地识别中国城市,龙瀛团队花了很多时间用遥感数据、滴滴数据回答中国有多少个实体城市和功能性城市。比如,行政上县城不属于城市,但实体上它肯定是属于城市,它有自己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政府大规模用地。运用这些数据,确认实体上中国有3000多个城市。
在3000多个实体城市中,2013~2016年的夜光数据显示,有900多个收缩城市,差不多占了30%。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利用两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后分析也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收缩。其中,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
*中国收缩城市的类别和特点
龙瀛在演讲中分析,人口流失的城市各有原因和特点,从类别上看,第一类收缩城市是资源枯竭型的,比如黑龙江的四大煤城,无一例外都属于收缩城市,人口在流失。
第二类是挨着大城市、本身没有那么发达的小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便利的增加,一部分的城市人口都流失去了大城市,这是一种城市收缩的原因。
还有一些工业转型的城市,也属于收缩城市的一类。
第四类是人为的收缩城市。从行政视角来识别时,城市分分合合有时也会造成土地或者数字上的收缩城市,这种在中国并不少见,因为空间在调整、边界在调整。另外,一些政策会加速城市收缩,比如2018年很多城市发生人才争夺,这加速很多城市人口的流失。
和国际上相比,中国收缩城市有四个非常显着的特点:
1. 数量多。无论是行政城市还是实体城市范围来看,中国收缩城市的占比都达到了1/4~1/3,规模较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2. 程度小。虽然人口在流失,但流失的程度并没有那么多,一般少了5%、3%,最多可能在十年中少了8%。
3. 空间扩张的悖论。虽然每一个城市人口在变少,但它的土地开发、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无一例外都在增长。
4. 有经济增长的态势。原因是,收缩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效应:人口先是变少了,再过两年经济下滑,再过三年,物质空间开始出现衰败、萧条的场景。而最近,一部分行政城市的GDP已经出现了下滑,包括伊春、齐齐哈尔等,这可能可以初步证明收缩城市的滞后效应。
*22个城市“收缩” 16个城市集中在东三省
2019年4月,大陆研究人员吴林静与朱玫洁单纯以2014年-2017年间城区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发现666个城市中有22个城市呈现出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三年出现人口流失的城市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有6座、5座、5座。位于东三省的“收缩型城市”占比高达73%。
其中,有6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三年流失率超过10%。辽宁的新民、营口、开原三座城市流失率都超过了15%,甚至有的接近20%。
只有位于东三省的12座“收缩型城市”,同步伴随着人口密度连续三年下降。辽宁营口尤其突出,2014年-2017年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减少了约3884人,黑龙江佳木斯紧随其后,三年人口密度减少3047人/km2。
东三省的“收缩型城市”大多是资源枯竭性城市。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人口老龄化、营商环境差、过去经济体制综合的矛盾在东三省很是突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好多东北城市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但彼时南方沿海还是几十万的中小城市。
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资源型城市受到一波较大的冲击。加上人口从这些资源型城市向更利于创业与提高收入的地方转移,也就是人口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口外流、城市收缩,便在东北地区首先发生。
*收缩型城市普遍存在工资水平低和老龄化程度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从660个样本城市中发现,80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9个城市收缩幅度超过5%。吴康将80个城市分为结构性危机收缩,例如东莞、鞍山、台州、义乌等;大城市周边的收缩,例如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欠发达县级市收缩,例如汉中、天长、龙泉等;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例如二连浩特等。
收缩型城市有哪些特征?吴康表示,其一,人口减少;其二,第三产业占比低。
此外,收缩型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工资水平低和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根据中国五普、六普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收缩城市的城市化率往往比非收缩城市低10个百分点左右;非收缩城市的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缩城市3.37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工资是后者的1倍多。收缩城市老龄化程度也更高。
*学者呼吁当局对“鬼城”摸底调查
通常认为城市收缩有人口和资本两个因素,目前考察城市收缩多运用人口要素测算,显得更为直观。但是更进一步而言,城市收缩如此被关注,就在于一些观点会认为资本维度的城市收缩将会必然随之而来,这可能意味着相当多的城市房地产贬值,城市固定投资开始缩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龙瀛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140期“鸿儒论道”中发表演讲的最后,呼吁住建部应该做中国所谓的鬼城、破败的空间摸底调查,明确到底有多少,农村有多少,镇里有多少,城市里有多少,破败程度又怎样,这个很重要。
龙瀛表示,做中国城市破败空间的调查很难——如果每个空间都是平房,开车一走过就知道有没有人;但如果是五层高的楼,你怎么知道哪个屋里有人,做调查的成本巨大。
龙瀛认为,更难的是拆除,涉及到拆不拆,这是价值观或者是城市政策上的判断,但就高楼的拆除,以及安置的成本都很高,这都是城市政策要考虑的。
(撰文:霍诚/燕铭时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