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网文】走在每一条伤心的音乐大道上——李志的苦逼之路
「我不愿意做大众明星,我写歌不是为了给别人听,不是为了让大家喜欢。这是我对世界、对周围的一个表达方式,不管这想法是对或错,但在当下是真实的。」李志在少数愿意接受的採访中自白的这段话,有些人觉得自大刺耳,有些人却喜欢他这直言不讳、敢说敢做的真诚性格。从他创作的歌词中:「天亮漱漱口/天黑动动手/劳动爲了给税收/他们指向左/他们指向右/他们一直有洋楼」(出处:〈他们〉)那些对政府的不满与嘲讽,更是随处可见。
李志是谁?这位出身中国江苏的民谣歌手,对台湾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坦露自己的创作深受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罗大佑是唯二可以免票看他的演唱会的人之一(另一位是崔健)。2014 年,李志原本计划至台北、台东、高雄演出,后来因签证问题而无奈取消;2015 年,「看见」巡演相继于深圳、西安、上海、武汉、重庆、北京等六大城市(平均容纳 5000 人)的体育馆开唱,第七站,就是台北 Legacy 舞台。
2016 年底,李志发行了新专辑《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他不仅将台湾选为实体首发的地点,在台版实体专辑中更会多收录一首现场版的隐藏曲目。特别优惠台湾乐迷的举动还不只如此,随着专辑的发行,李志将在 2016 南京跨年演出结束后带着乐队飞来台北,于 1/5 在 Legacy 举办专场演唱会。目前演唱会门票已卖超过 600 张,原本限量 1000 张的新专辑在台开卖后立刻卖光(正赶着加印中)!外型并不亮眼,长相十分路人的逼哥(李志暱称),为何能一再创造抢票/完售佳绩?他是如何一步步从独立创作歌手,走到今日开公司、拥有自己的团队、成为各地音乐节抢着邀请的当红炸子鸡?
音乐即事业 维护版权不遗馀力
想聊聊李志,但该从何处开始聊呢?他的人生故事太多转折、甚至有太多值得借镜的章节。农民出身,是家乡唯一考上名校(南京的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的知识份子,却在大二时毅然决然退了学去北京闯荡,终日往返琴行酒吧,却闯不出个什麽名堂,穷到只剩音乐,只好返回南京;接连独立製作发行了三张专辑却依然没没无闻,于是前往成都赚钱(从事通讯业)还债,回南京后再继续做专辑、巡演赚钱还债、再做专辑……。
许多音乐人穷困潦倒的故事听起来都差不多,然而,与其说李志是音乐人、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个创业者、是位头脑清楚、目标明确的经营者。他近乎偏执地按部就班完成计画,自我要求严苛,事业蓝图画得很大、很详尽,却绝非海市蜃楼。他把音乐当成工作,开公司、经营 live house,并将正规的商业规则带入音乐圈,培养自己的团队,订定原则:排练迟到 3 分钟内扣一半排练费,超过 3 分钟全扣;团队採淘汰制,表现不佳理所当然换人,但如果乐手们遇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李志也不会强留。
经纪人兼公司合伙人迟斌,曾这麽形容李志:「他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摇摆尺度很大,理性的时候他可以做到完全靠逻辑去判断和作决定,感性的时候可能就会把这些全推掉。」(出处:叶三/正午故事)迟斌常常是李志的对外发言人,甚少接受媒体访问的李志,十分信任地交由他回复外界的所有询问。
「唱片公司可以做的事情,我们自己也都可以做。十几年前是没有唱片公司要签,后来则是没有必要签了。」接受 Blow 访问时,迟斌坦言:「所谓的独立音乐经营模式都是被逼出来的。其实只是唱片公司不行了,音乐人没人管。我们一直戏称自己『个体户』,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来。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只能自己尝试。」
这种经营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吗?「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以为李志团队有什麽秘方。模式不是艺术创作,它并没有什麽秘方,当然可以複製。就像减肥一样,所有人知道怎麽做,但是极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只是在摸索一些方法,并且去执行。」
从《被禁忌的游戏》(2004)、《梵谷先生》(2005)、《这个世界会好吗》(2006)到《我爱南京》(2009)、《你好郑州》(2010)、《F》(2011),连续三年发片,休息两年,再连着发行三张专辑,随后再休息两年……;自 2010 年首度举办的跨年演唱会,至今依然不曾间断。李志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坚守原则、价值观与契约精神,他会在微博上发表一些充满哲思的想法,也不在乎有没有人认同。
2010 年在李志的积极串连下,万晓利、周云蓬等 14 位民谣音乐人在网上公开抗议虾米音乐未经授权,提供自己作品的收费下载,随后他还跟一家流媒体音乐平台打了场官司,最终李志大获全胜,虾米公开道歉并下架他的作品。到了 2014 年重新入驻时,他获得超出平均分成的保底收入。
「求新求变求进步」是音乐人的义务
在李志的创作中,不时可以看见对不合理体制的控诉,以及用自嘲与反讽的方式描绘人民的生活样貌。在真实生活中,他依然是条「敢言」的好汉子,而且是思绪缜密的那种。在音乐圈子裡,他评论同行的举动远近驰名,但绝对不是恶意中伤。「在大陆,无论是听众的审美观或音乐家的才华,都比西方低太多,太多人由于无知而自负。如果这歌不好听,我觉得我应该表达,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李志曾说:「每个人都应该让世界美好一点,而且你是可以做到的,虽然很微不足道,但毕竟你在努力。」直率的个性很容易被同行诟病,厌恶他的人想必不少,然而,任何一种产业中都是需要这样的人的,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大环境才会进步。
如果你看过李志不只一场演出,可能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每隔一阵子听,总会感觉到现场和原来的有些不同。他认为「重複」是一个艺术家的耻辱,在重複性演出中,如果歌单不换、编曲不换、连串场台词都不换,那有什麽意思?愿意努力求新求变,从各种角度思考演出希望呈现的样貌,才是站在舞台上的人该有的姿态。这样的想法不仅影响李志追求每场演出的品质与变化,也意味着,他给予自己的乐手们更多空间去发挥去进步。乐手并非演奏乐器的工具,李志虽然对团队严格,却也不遗馀力的协助团员们累积知名度,让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粉丝,让大家熟悉他们的特色。
除了音乐类型的分流,透过歌词陈述当代民生现况进而引导大众反思,亦是民谣创作的特质之一,随着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有些人认为民谣歌手的原罪便是承担某些社会责任。对此看法,迟斌表示:「民谣或者摇滚音乐人的作品也许会让人思考,但创作本身不应该有社会责任这种预设。创作应该只是真实的表达,它不应该作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即使可能或多或少会带有这个功能。」李志也曾在多个场合重複提及,身为独立音乐人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而不会为了观众需要什麽、就给予什麽,绝不是为了成为商品被他人消费而存在。
用歌说南京
在刚发片的第一时间听到这张专辑,老实说,令人相当惊讶。第一首同名歌曲〈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长达七分钟,融合摇滚与电子声响的音乐充满前进感,却等不到歌词,只有呐喊与吟唱。有别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李志,此辑在音乐上做了许多突破与挑战,迟斌说:「我们整个团队都觉得,这是最近几张专辑裡最满意的一张。」
南京是李志度过青春期的地方,在此读书生活多年,他以南京为题创作了不少歌曲,包括新专辑同名歌曲〈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以及过去发行的专辑《我爱南京》等,对于南京,李志有着很深很複杂、很私人的情感。
应天大街是南京城南的重要干线,是近年来因城市扩张而新修的道路,也是李志每天往返家与工作室之路。十年前这裡原是一片郊区,随着城市发展所遗留下的老厂房逐渐改建成创意园区,李志的工作室就在园区内。至于为什麽是「伤心的」应天大街呢?李志没有明说,徒留空间给听者想像。
《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实体唱片在台湾发行不到两週已经破 2000 张销售,以独立音乐而言已称得上畅销。再看看这数字:在中国大陆由网易云独家首发数位专辑自 11 月 20 日上架以来已经卖出近 80000 张,销售金额超过 150 万元人民币;2016 年南京跨年演唱会在 8000 人大小的场馆,李志首先于微信针对粉丝预售时,三分钟不到即卖出千张以上门票,正式开票更因抢购造成售票平台当机,系统修復后一个小时内完售。儘管目前李志依然自认为是「小众」歌手,但无庸置疑,他已经受到大众关注。(李志认为,当你的想法和价值观依然是属于少部分人的时候,就是小众;大众歌手是依观众需求而塑造出一个模样)
李志的成功路,是中国大陆政经现实苦逼出来的一条伤心大道,在那儿,音乐人得共同串联起来争取版权,重申契约精神,创作上则得如军事行动,严以律己,严以待人。李志对自身的才华与天赋,带着悲观的看法,他曾说:「写东西纯粹与才华和天赋有关,才华是有一定的量,用着用着就没有了。我自己本身的才华就很小,用着用着当然所剩无几。」在中国大陆创作领域,才华显得像是有库存,会花完的钞票,严苛如苦行僧的李志知道,他没有驻足放鬆的可能。
( JohnnyWen • 2016-12-30;编辑:霍诚/燕铭时评)
李志是谁?这位出身中国江苏的民谣歌手,对台湾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坦露自己的创作深受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罗大佑是唯二可以免票看他的演唱会的人之一(另一位是崔健)。2014 年,李志原本计划至台北、台东、高雄演出,后来因签证问题而无奈取消;2015 年,「看见」巡演相继于深圳、西安、上海、武汉、重庆、北京等六大城市(平均容纳 5000 人)的体育馆开唱,第七站,就是台北 Legacy 舞台。
2016 年底,李志发行了新专辑《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他不仅将台湾选为实体首发的地点,在台版实体专辑中更会多收录一首现场版的隐藏曲目。特别优惠台湾乐迷的举动还不只如此,随着专辑的发行,李志将在 2016 南京跨年演出结束后带着乐队飞来台北,于 1/5 在 Legacy 举办专场演唱会。目前演唱会门票已卖超过 600 张,原本限量 1000 张的新专辑在台开卖后立刻卖光(正赶着加印中)!外型并不亮眼,长相十分路人的逼哥(李志暱称),为何能一再创造抢票/完售佳绩?他是如何一步步从独立创作歌手,走到今日开公司、拥有自己的团队、成为各地音乐节抢着邀请的当红炸子鸡?
音乐即事业 维护版权不遗馀力
想聊聊李志,但该从何处开始聊呢?他的人生故事太多转折、甚至有太多值得借镜的章节。农民出身,是家乡唯一考上名校(南京的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的知识份子,却在大二时毅然决然退了学去北京闯荡,终日往返琴行酒吧,却闯不出个什麽名堂,穷到只剩音乐,只好返回南京;接连独立製作发行了三张专辑却依然没没无闻,于是前往成都赚钱(从事通讯业)还债,回南京后再继续做专辑、巡演赚钱还债、再做专辑……。
许多音乐人穷困潦倒的故事听起来都差不多,然而,与其说李志是音乐人、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个创业者、是位头脑清楚、目标明确的经营者。他近乎偏执地按部就班完成计画,自我要求严苛,事业蓝图画得很大、很详尽,却绝非海市蜃楼。他把音乐当成工作,开公司、经营 live house,并将正规的商业规则带入音乐圈,培养自己的团队,订定原则:排练迟到 3 分钟内扣一半排练费,超过 3 分钟全扣;团队採淘汰制,表现不佳理所当然换人,但如果乐手们遇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李志也不会强留。
经纪人兼公司合伙人迟斌,曾这麽形容李志:「他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摇摆尺度很大,理性的时候他可以做到完全靠逻辑去判断和作决定,感性的时候可能就会把这些全推掉。」(出处:叶三/正午故事)迟斌常常是李志的对外发言人,甚少接受媒体访问的李志,十分信任地交由他回复外界的所有询问。
「唱片公司可以做的事情,我们自己也都可以做。十几年前是没有唱片公司要签,后来则是没有必要签了。」接受 Blow 访问时,迟斌坦言:「所谓的独立音乐经营模式都是被逼出来的。其实只是唱片公司不行了,音乐人没人管。我们一直戏称自己『个体户』,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来。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只能自己尝试。」
这种经营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吗?「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以为李志团队有什麽秘方。模式不是艺术创作,它并没有什麽秘方,当然可以複製。就像减肥一样,所有人知道怎麽做,但是极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只是在摸索一些方法,并且去执行。」
从《被禁忌的游戏》(2004)、《梵谷先生》(2005)、《这个世界会好吗》(2006)到《我爱南京》(2009)、《你好郑州》(2010)、《F》(2011),连续三年发片,休息两年,再连着发行三张专辑,随后再休息两年……;自 2010 年首度举办的跨年演唱会,至今依然不曾间断。李志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坚守原则、价值观与契约精神,他会在微博上发表一些充满哲思的想法,也不在乎有没有人认同。
2010 年在李志的积极串连下,万晓利、周云蓬等 14 位民谣音乐人在网上公开抗议虾米音乐未经授权,提供自己作品的收费下载,随后他还跟一家流媒体音乐平台打了场官司,最终李志大获全胜,虾米公开道歉并下架他的作品。到了 2014 年重新入驻时,他获得超出平均分成的保底收入。
「求新求变求进步」是音乐人的义务
在李志的创作中,不时可以看见对不合理体制的控诉,以及用自嘲与反讽的方式描绘人民的生活样貌。在真实生活中,他依然是条「敢言」的好汉子,而且是思绪缜密的那种。在音乐圈子裡,他评论同行的举动远近驰名,但绝对不是恶意中伤。「在大陆,无论是听众的审美观或音乐家的才华,都比西方低太多,太多人由于无知而自负。如果这歌不好听,我觉得我应该表达,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李志曾说:「每个人都应该让世界美好一点,而且你是可以做到的,虽然很微不足道,但毕竟你在努力。」直率的个性很容易被同行诟病,厌恶他的人想必不少,然而,任何一种产业中都是需要这样的人的,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大环境才会进步。
如果你看过李志不只一场演出,可能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每隔一阵子听,总会感觉到现场和原来的有些不同。他认为「重複」是一个艺术家的耻辱,在重複性演出中,如果歌单不换、编曲不换、连串场台词都不换,那有什麽意思?愿意努力求新求变,从各种角度思考演出希望呈现的样貌,才是站在舞台上的人该有的姿态。这样的想法不仅影响李志追求每场演出的品质与变化,也意味着,他给予自己的乐手们更多空间去发挥去进步。乐手并非演奏乐器的工具,李志虽然对团队严格,却也不遗馀力的协助团员们累积知名度,让他们也拥有自己的粉丝,让大家熟悉他们的特色。
除了音乐类型的分流,透过歌词陈述当代民生现况进而引导大众反思,亦是民谣创作的特质之一,随着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有些人认为民谣歌手的原罪便是承担某些社会责任。对此看法,迟斌表示:「民谣或者摇滚音乐人的作品也许会让人思考,但创作本身不应该有社会责任这种预设。创作应该只是真实的表达,它不应该作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即使可能或多或少会带有这个功能。」李志也曾在多个场合重複提及,身为独立音乐人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而不会为了观众需要什麽、就给予什麽,绝不是为了成为商品被他人消费而存在。
用歌说南京
在刚发片的第一时间听到这张专辑,老实说,令人相当惊讶。第一首同名歌曲〈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长达七分钟,融合摇滚与电子声响的音乐充满前进感,却等不到歌词,只有呐喊与吟唱。有别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李志,此辑在音乐上做了许多突破与挑战,迟斌说:「我们整个团队都觉得,这是最近几张专辑裡最满意的一张。」
南京是李志度过青春期的地方,在此读书生活多年,他以南京为题创作了不少歌曲,包括新专辑同名歌曲〈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以及过去发行的专辑《我爱南京》等,对于南京,李志有着很深很複杂、很私人的情感。
应天大街是南京城南的重要干线,是近年来因城市扩张而新修的道路,也是李志每天往返家与工作室之路。十年前这裡原是一片郊区,随着城市发展所遗留下的老厂房逐渐改建成创意园区,李志的工作室就在园区内。至于为什麽是「伤心的」应天大街呢?李志没有明说,徒留空间给听者想像。
《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实体唱片在台湾发行不到两週已经破 2000 张销售,以独立音乐而言已称得上畅销。再看看这数字:在中国大陆由网易云独家首发数位专辑自 11 月 20 日上架以来已经卖出近 80000 张,销售金额超过 150 万元人民币;2016 年南京跨年演唱会在 8000 人大小的场馆,李志首先于微信针对粉丝预售时,三分钟不到即卖出千张以上门票,正式开票更因抢购造成售票平台当机,系统修復后一个小时内完售。儘管目前李志依然自认为是「小众」歌手,但无庸置疑,他已经受到大众关注。(李志认为,当你的想法和价值观依然是属于少部分人的时候,就是小众;大众歌手是依观众需求而塑造出一个模样)
李志的成功路,是中国大陆政经现实苦逼出来的一条伤心大道,在那儿,音乐人得共同串联起来争取版权,重申契约精神,创作上则得如军事行动,严以律己,严以待人。李志对自身的才华与天赋,带着悲观的看法,他曾说:「写东西纯粹与才华和天赋有关,才华是有一定的量,用着用着就没有了。我自己本身的才华就很小,用着用着当然所剩无几。」在中国大陆创作领域,才华显得像是有库存,会花完的钞票,严苛如苦行僧的李志知道,他没有驻足放鬆的可能。
( JohnnyWen • 2016-12-30;编辑:霍诚/燕铭时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