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刽子手一听“刀下留人”就停手?這13个字让他们不敢下刀!
大家平时看古装剧时,不知有没有留意到这几个细节,就是古代犯人在被行刑的时间,一般都是“秋后问斩”或者就是“午时三刻”行刑,还有一个就是犯人在行刑是,如果刽子手听到有人喊“刀下留人”4个字,就不得不停手,不敢再下刀了。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行刑时间的问题,古代皇帝都自称是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天的代表,对犯人问斩只不过是替天行道,顺应天意。而一年四季当中,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勃勃,皆不适合杀生,只有到了秋天,才有肃杀之意,这个秋后问斩是指到了秋分之后。还有就是这个“午时三刻”,古代把一天分成了12个时辰,每个时辰约为两个小时,午时就相当于今天的11时至13时,“午时三刻”换算成今天准确时间的话就是11时44分左右,这个时间是一天中太阳最猛、阳气最重的时候,古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他们认为只有在阳气最重的时候行刑,才能压制得住犯人的怨气。
至于刽子手一听到“刀下留人”就不敢下手了,这点还要从古代的律法说起,全因古代律法中记载了这13个字,才让他们不得不停手。
在大家印象当中,古代都是草菅人命的,只要是官府就可以随便给犯人判死刑。其实并非如此,起码在隋文帝之后就不是这样了。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死刑复核制的皇帝,《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也就是说每一位犯人,都是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能进入“秋后问斩”阶段。
到了唐初时期,这个死刑复核制定又被取消了,直到李世民错杀了一位臣子,死刑的复核制度才被重新写进了律法。当时一位名叫李好德的人四处散播流言,李世民让张蕴古去查案。虽说当时是证据确凿的事情,但张蕴古还是认真的进行了调查确认。张蕴古在调查中发现,这个李好德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散播流言都是他在发病期间的胡言乱语,按照律法不该定罪。
张蕴古听说李好德是位围棋高手,自己也一时手痒和他下了两盘。张蕴古回朝后将事情的缘由禀报了李世民,唐太宗听后觉得张蕴古办事不利,对他自然有了点看法。后来一位治书侍御史弹劾了张蕴古,说李好德犯罪事实明确,张蕴古和李好德是老乡,张蕴古的那些所谓精神病说辞,全是在有意包庇李好德,而且张蕴古在办案期间还和李好德下棋,实在是有辱皇帝的尊严。
李世民听后大怒,于是就将张蕴古处斩了。但事后李世民却感到非常后悔,觉得自己的决定实在是太过草率了。于是太宗立即拟旨下诏,规定今后的死刑,都要经过五次复核,即便地方的案件,最少也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行。
可以说,是隋文帝开创了死刑复核制度的先河,唐太宗则是让这一制度落实到位的执行者。到了宋朝,这一制度就更加完善了,大宋律法上还明确记载了“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这13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在犯人被行刑时,听到有人鸣冤的,一律都要重新审讯。这也体现了宋朝在死囚这件事上的法律更加完善了,尽量避免错杀、误杀。而刽子手在刑场上听到有人喊“刀下留人”,这就等同于有人在鸣冤,他自然要停手了,不止是他要停手,边上的行刑官员也会下令让他停手的。
(編輯:童誠/燕銘時評)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行刑时间的问题,古代皇帝都自称是天子,他们认为自己是天的代表,对犯人问斩只不过是替天行道,顺应天意。而一年四季当中,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勃勃,皆不适合杀生,只有到了秋天,才有肃杀之意,这个秋后问斩是指到了秋分之后。还有就是这个“午时三刻”,古代把一天分成了12个时辰,每个时辰约为两个小时,午时就相当于今天的11时至13时,“午时三刻”换算成今天准确时间的话就是11时44分左右,这个时间是一天中太阳最猛、阳气最重的时候,古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他们认为只有在阳气最重的时候行刑,才能压制得住犯人的怨气。
至于刽子手一听到“刀下留人”就不敢下手了,这点还要从古代的律法说起,全因古代律法中记载了这13个字,才让他们不得不停手。
在大家印象当中,古代都是草菅人命的,只要是官府就可以随便给犯人判死刑。其实并非如此,起码在隋文帝之后就不是这样了。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死刑复核制的皇帝,《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也就是说每一位犯人,都是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能进入“秋后问斩”阶段。
到了唐初时期,这个死刑复核制定又被取消了,直到李世民错杀了一位臣子,死刑的复核制度才被重新写进了律法。当时一位名叫李好德的人四处散播流言,李世民让张蕴古去查案。虽说当时是证据确凿的事情,但张蕴古还是认真的进行了调查确认。张蕴古在调查中发现,这个李好德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散播流言都是他在发病期间的胡言乱语,按照律法不该定罪。
张蕴古听说李好德是位围棋高手,自己也一时手痒和他下了两盘。张蕴古回朝后将事情的缘由禀报了李世民,唐太宗听后觉得张蕴古办事不利,对他自然有了点看法。后来一位治书侍御史弹劾了张蕴古,说李好德犯罪事实明确,张蕴古和李好德是老乡,张蕴古的那些所谓精神病说辞,全是在有意包庇李好德,而且张蕴古在办案期间还和李好德下棋,实在是有辱皇帝的尊严。
李世民听后大怒,于是就将张蕴古处斩了。但事后李世民却感到非常后悔,觉得自己的决定实在是太过草率了。于是太宗立即拟旨下诏,规定今后的死刑,都要经过五次复核,即便地方的案件,最少也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行。
可以说,是隋文帝开创了死刑复核制度的先河,唐太宗则是让这一制度落实到位的执行者。到了宋朝,这一制度就更加完善了,大宋律法上还明确记载了“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这13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在犯人被行刑时,听到有人鸣冤的,一律都要重新审讯。这也体现了宋朝在死囚这件事上的法律更加完善了,尽量避免错杀、误杀。而刽子手在刑场上听到有人喊“刀下留人”,这就等同于有人在鸣冤,他自然要停手了,不止是他要停手,边上的行刑官员也会下令让他停手的。
(編輯:童誠/燕銘時評)
评论
发表评论